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素年锦时朗读音频投查查配资
国学大师曾仕强说过:
“一个人,是贫穷,还是富贵,全是自己修来的。”
这句话听起来玄,却一点也不虚。
生活中,处处可见这样的例子:
勤勤恳恳工作,却一直为房东打工,存不下钱;
精于算计,因为眼前的利益,错过真正能带来成长的机会;
舍不得投资自己,对自己抠抠搜搜,却不知不觉花了很多小钱……
看似在努力,生活却总是紧巴巴的;工资涨了,口袋依旧空空。
乔治·克拉森在《巴比伦最富有的人》中,就揭示了这种贫穷的底层逻辑。
书中的富翁阿卡德,年轻时不过是个普通抄写员。
每天辛苦劳作,却依然入不敷出。直到有一天,他开始研究财富的规律,才发现:
真正决定命运的,从来不是出身或运气,而是习惯。
一个人如果穷惯了,往往会养出一些隐形坏习惯。
哪怕偶然获得了一笔财富,也守不住,很快又会回到原点。
因此,只有认识到贫穷背后的真正原因,你才能真正摆脱金钱困扰,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年轻时,阿卡德几乎算是一个工作狂。
他每天在巴比伦城里抄写泥板,辛苦忙碌,从早到晚。
可无论怎么努力,他的钱袋永远是空的。
那时的他,和很多人一样,以为问题出在自己的收入太低了。
于是,他努力工作,希望有朝一日能接触到放债人奥加米什,并获得对方的财富之道。
只是他万万没想到,对方所谓的诀窍竟只是短短的一句话:
“当我决定把收入的一部分存起来的时候,我就已经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
你也可以这么做。”
阿卡德感觉像是被欺骗了一样,放债人看穿了他的心思,说:
“你付钱给所有人,却唯独没付给自己。”
这句话,就像一记耳光。
阿卡德突然意识到,他每个月赚到的钱,都会很快消失在各种理所当然的日常开销里——
吃的、穿的、住的、给诸神的祭礼……
放债人告诉他,想要变富有,在每次拿到报酬,就先取出十分之一存起来,哪怕赚得再少。
阿卡德照做了。
奇怪的是,他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更拮据。
他依旧能吃、能穿、能活,但他的心,开始踏实了。

然而,真正的转变,还没那么快。
在尝到存钱的甜头后,阿卡德开始有些飘了。
他觉得,既然自己已经学会理财,也该犒劳一下辛苦多年的自己。
于是,他花了不少钱,买了蜂蜜、美酒和蛋糕,还添置了几件亮眼的衣袍,特意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
宴会过后,他还打算再买一头驴子,好在街上骑着兜风。
这件事被放债人知道后,狠狠训了他一顿。
“你把赚的钱都吃进肚子里了,还指望它们能给你再赚出新的钱吗?”
“首先你得有足够的财富,才能毫无遗憾地去享受欢宴。”
这番话让阿卡德如梦初醒:
钱并不会因为你努力就忠于你,它只忠于懂得尊重它的人。
过去的他,只知道为钱努力——拼命挣钱,又忍不住花掉;
而那些真正懂得理财的人,早已学会“先存再花”。
他们不为一时的欲望买单,而是为自己存下第一桶金,为了更长远的未来打算。
那一刻,阿卡德才明白,存下的第一个铜币,不只是钱,也是他第一次学会掌控自己。
当他能克制冲动,财富才开始为他工作。
多年以后,他完全掌控财富,成了巴比伦最富有的人。

我们常说:“等我赚得多一点再存钱。”
真相恰恰相反——不是你有了钱才会理财,而是你开始理财,才会有钱。
面对无数想要变富的人,阿卡德始终只有一个建议,那就是:
收入百分之十,存入自己的钱袋,这算是对未来的投资;
剩下的九成,才是你可以花的钱,用来维持生活所需;
那些想要但不必要的东西,统统划掉,当作无法满足的欲望;
记住每一笔开销,做好预算,让每一分钱都物尽其用。
命运不会眷顾抱怨的人,只会奖励那些肯为自己留一份余地的人。
一个人开始变富,不是源自挣到第一桶金,而是从第一次舍得为自己“留下一枚铜币”开始。

巴菲特说:
“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很湿的雪,指的是是本金,很长的坡,指的是时间,而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器。
真正厉害的人很早就明白:
延迟当下的满足,把眼光放长,才可能实现未来的财富自由。

书中提到一个年轻商人的故事。
他的父亲是个眼光长远的商人,看中了城外一片荒地。
那时那里荒草遍野,鲜有人问津,但父亲坚信——那会是未来的繁华之地。
他对儿子说:
“把钱投在这里,十年后你会感谢今天的决定。”
然而,年轻人并不认同。
他和妻子正沉迷于眼前的享受,想买几件从东方进口的华丽长袍。
若把钱拿去买地,就意味着眼前的快乐要推迟。
在他看来,投资太慢,及时享乐更划算。
于是,他选择了眼前的虚荣,却错过了通往财富的门。
几年后,那片荒地真的变成了城中最贵的地段。
地价翻了几十倍,他也从富家子弟,跌成了债务缠身的穷人。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我有个朋友曾感慨,自己和同期入职的同事,起点相同,几年后差距却越来越大。
那位同事每月都拿出10%的收入投资自己——上课、读书、提升技能;
她则把钱花在衣服、包包和新餐厅上。
几年后,对方升职加薪,而她还在为每月的账单焦虑。
同样的努力,却因为选择不同,命运早早分岔。
那些舍得等待的人,其实是在用克制换取自由;
而那些急于满足的人,往往在透支未来。
卡尼曼说过:
“真正的智慧,始于对冲动的克制。”
很多人之所以陷在“穷忙”里,不是因为赚得少,而是太想看见结果。
投资怕风险,学习嫌太慢,做什么都要立竿见影。
但财富与成长,恰恰藏在那些“看不见”的积累里。
只有跳出短视的思维,才能让我们保持清醒和理性,找到赚钱最关键的那把钥匙。

《巴比伦最富有的人》中,有一条被许多人忽视的黄金法则:
“投资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者在内行人不看好的情况下进行投资,黄金就会从手边溜走。”
这看似是“废话”,却还是有接二连三的人不断踩坑。
阿卡德第一次有一笔积蓄时,也迫不及待地想让钱生钱。
恰好有个砖匠朋友告诉他,有一笔做宝石买卖的稳赚生意,结果阿卡德想都没想就把钱一股脑地投资进去。
结果可想而知,赔得干干净净。
前辈奥加米什知道后,只冷冷地问了一句:
“你会去问面包师星象的秘密吗?那为什么要相信砖匠懂宝石?”
这句话,像一记闷雷,击中了阿卡德的内心。
他才意识到: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做。

从那以后,他开始谨慎投资。
当把钱交给制盾人购买青铜,每次都能按约收回回报时,他才第一次感受到——财富的增长,不靠运气,而靠判断。
现实生活中,我们其实都犯过同样的错。
听说哪个朋友靠投资赚了大钱,就心动不已;有人说“这是一次稳赚不赔的项目”,就盲目跟风。
结果不是被骗,就是亏光积蓄。
书中另一位矛匠罗丹,也面临过类似的抉择。
有一次,他意外赚了五十枚金币。
还没来得及高兴,姐夫就找上门,希望他投资,俩人合伙做生意。
罗丹犹豫不决——借,怕拿不回;不借,又怕伤感情。
于是他去请教朋友马松,一个久经沙场的放债人。
马松只问了三个问题:
“你姐夫懂珠宝吗?知道哪儿能以最低价进货?知道在哪儿能卖出最高价吗?”
罗丹答不上来。
马松笑了笑:
“如果他连这些都不懂,那你的投资,十有八九是亏损的。”

投资的成功,其实是对认知的回报。
想赚钱,先考验的是你有没有判断力。
巴比伦的古老智慧告诉我们:
黄金最容易流向懂得尊重它的人——那些愿意学习、懂得分辨、不会轻信的人。
而它最容易逃离的,是那些把欲望当远见、把运气当机会的人。
若还不懂该怎么投资时,先别急着赚钱,把钱守住。
多思考,多问“过来人”,培养自己的判断眼光。
等到时机恰当时,再将钱投入,这才是明智之举。

《巴比伦最富有的人》告诉我们的,从来不只是如何赚钱,更是如何摆脱穷的习惯。
作者乔治·克拉森曾说,他在银行见过太多这样的人:
突然有了一笔横财,却在短时间内挥霍一空。钱没了,生活回到了原点。
真正拖垮一个人的,从来不是收入太少,而是思维太穷。
这本被誉为“理财圣经”的书,其实讲的是人性。
阿卡德能富有,不是因为运气好,而是因为他改掉了那些让人贫穷的习惯——
不规划未来,只图眼前小利,不懂投资却急于发财。
当一个人学会尊重金钱、理解节制、让财富为自己服务时,命运就已经悄悄改变了方向。
你的钱包厚度,其实就是你习惯质量的直接体现。
点个,从今天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金钱习惯,让每一块钱,都流向更有意义的地方。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素年锦时,微信公众号:素年锦时FM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2026年,十点读书×人民日报出版社,从上万本好书中精选出365本好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清单。
诺奖作品、经典名著、影视原著…各类型全覆盖;
雨果、莎士比亚、加缪、老舍、萧红…一次读过瘾。
扫码即听,省去一切挑书、选书麻烦。

而且每本日历都可以绑定3个手机号,全家都能听。
自带的小夜灯,轻轻一触、即可照明,照亮每一位认真生活的普通人。
现在下单,直接“拍1发9”不要错过~
「 2026十点读书·听书×夜灯日历」▼


九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