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月 26 日消息,有外媒说要在两年内把美国产汽车里的中国零件全换掉配资炒股官网,消息一出不少人都懵了:这是要和中国供应链切割?
结果没过几天,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直接在社交平台辟谣,有人觉得陶琳说的是大实话,中国供应链压根替代不了;也有人翻出美国工厂砍中国供应商订单的消息,吐槽这是“两头讨好”的双标戏法。

图源:微博
前段时间《华尔街日报》报道,说特斯拉要求供应商在北美制造环节排除中国零部件,计划一两年内完成全面替换。
消息传开后,不仅特斯拉车主议论纷纷,连不少中国供应商的股价都跟着波动。毕竟现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卖得风生水起,大家都怕这波操作影响后续合作。
陶琳很快就出来辟谣,说特斯拉选供应商只看质量、成本这些硬指标,不看原产国,还强调上海工厂 95% 的零件都是中国造,和 400 多家本土供应商深度绑定。

图源:微博
陶琳说“放弃中国零件做不到”,但网友很快扒出关键细节:特斯拉要剔除的是“美国工厂”的中国零件,上海工厂的供应链压根没动。
这操作就很有意思了,一边是上海工厂靠着中国零件实现 55 秒造一辆车的效率,妥妥的特斯拉“利润奶牛”;另一边却是美国工厂偷偷给供应商发通知,要求停止使用中国产组件。
有网友犀利吐槽:“这哪里是做不到,分明是选择性放弃!中国市场的钱要赚,美国政府的补贴也要拿,典型的两头通吃。”还有人翻出 2018 年特斯拉濒临破产时,上海工厂“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救命之恩,吐槽现在“翅膀硬了就卸磨杀驴”。
小雷也觉得这操作挺矛盾:要是中国零件真不可替代,为啥美国工厂非要换?要是能替代,陶琳又为啥说做不到?
本质上就是特斯拉在搞双轨制,中国市场靠中国供应链保成本和效率,美国市场靠换零件拿补贴避关税,只是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做法,难免让人觉得不够地道。

图源:微博
小雷认为还有个很现实的问题:供应链不是说换就能换的。
汽车零件讲究匹配度,新供应商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测试、认证才能上岗,这个过程至少要两三年,哪是两年内能搞定的?更别说很多核心技术,比如电池、智能座舱的关键部件,中国供应商的技术已经走在全球前面了。
就像宁德时代的电池、拓普集团的底盘部件,不仅供应特斯拉,还出口到全球各地,想找替代者没那么容易。
咱们国内的供应商不仅能造,还造得又好又便宜。同样的零件,中国产的不仅质量达标,成本还比其他国家低不少,换成你是特斯拉老板,你会放着成熟的供应链不用吗?
小雷觉得,这次传闻其实也反映了当下全球供应链的矛盾。一边是地缘政治带来的各种猜测,另一边是商业逻辑下的现实选择。
企业做生意终究要算经济账,特斯拉上海工厂能做到年产 300 万辆,靠的就是中国供应链的效率、成本和技术优势。

图源:特斯拉
要是强行去中国化,只会让造车成本飙升,最后吃亏的还是企业自己。
其实不止特斯拉,现在很多跨国车企都离不开中国供应链。咱们的零部件产业早就不是只靠低成本取胜了,而是在技术、产能、效率上都有全方位优势。
说到底,陶琳的回应不仅是辟谣,也是说出了行业真相:中国供应链已经深度融入全球汽车产业,不是想脱离就能脱离的。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只要产品质量好、价格划算就够了;对企业来说,尊重市场规律、选择最优供应链,才是长久之道。
小雷觉得,未来中国供应链的竞争力还会越来越强,那些想强行\"脱钩\"的尝试,最后大概率都是徒劳。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特斯拉的供应链策略?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九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